“草根赛事”之火何以燎原
本文转自:台州日报
林盈枝
近日,“浙BA”的战鼓响彻东海之畔。这场以县级为单位、业余队员参赛、全民参与的盛夏“热浪”,正以超乎意料的方式席卷全省。
不少网友将“浙BA”称为“草根赛事”,因为在参赛门槛上,队员只能代表身份证所在地参赛,并且参加过特定联赛的职业队员不得报名。“纯素人”的设定,打破了传统竞技体育的门槛,让普通人成为赛场主角。从“村超”到“苏超”,回看近几年出圈的民间赛事,都具有草根属性,这些带着泥土味、烟火气以及浸润地域文化基因的赛事,正以燎原之势重构新时代体育产业版图。
“草根赛事”的火爆绝非偶然,而是多重因素共同催生的“化学反应”。
“零门槛”的群众基础。职业赛事的观众多为旁观者,而“草根赛事”的观众则是参与者。上场的人,不是职业选手、高价球星,而是创业者、教师、职员等“素人”身份;场下的人,为同事选手助威,为家乡球队呐喊,这种“共情式参与”挣脱了专业比赛的距离感、束缚感,打造“身边人打比赛,身边人看比赛”的氛围,成为我亦可往、随时加入的日常欢乐。在这里,有褪去年龄、职业、身份等标签的平等,也有“我也能露一手”的开放,点燃的是重在参与的热情。群众体育的生命力,需要“抬脚就能参与”的真实场景。数据显示,目前,台州已建成2.6万个体育场地,积极打造城市社区“15分钟健身圈”,这些都是全民体育群众基础的生动注脚。
“体育+”的跨界融合。“浙BA”一上线,就体现出跨界性。借助赛事,各地文旅铆足了劲为当地特色“吆喝”。如椒江“大陈黄鱼”、黄岩“橘子”、三门“青蟹”等化身卡通IP在网络上亮相,有如“诸暨‘珍’行,柯桥‘布’行”等宣传口号,还有“济公”“西施”等化身拉拉队,让赛事成为产业特色、文旅品牌的传播载体。从“看比赛”到“看城市”,“浙BA”让赛事火起来,也带动旅游、文化、美食、消费等各领域活起来。由此可见,地方体育产业正逐步转向“区域联动”“多链协同”的新阶段,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全民参与的高涨热情,更是地方体育产业的深度变革。
“形散神聚”的发展动能。赛事鸣哨前,各地官方政务号互写“情书”,网友脑洞大开、积极献“梗”,将这场篮球比赛变成一场全民派对。“草根赛事”深谙传播规律:用“方言梗”“散装梗”解构竞技压力,用乡土元素制造情感连接,让围观者变成了参与者。“草根赛事”亦如经济比拼,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都是靠闯出来、拼出来的,他们以各自的优势、各自的方式走出一条条看似“散”却各自精彩的路。当一地开始“要强”,打算和隔壁“先进”比一比,就会驱动自身不断优化营商环境、提升产业能级,锻造更强的竞争力,最终带动的是整个地区产业的联动发展。这种“对抗式团结”,推动了地方之间的竞争与合作,正是区域经济向上攀登的澎湃动能。
在喜见“草根赛事”热潮同时,如何将流量沉淀为留量,笔者认为,还需从以下三方面发力:
其一,完善体育基础设施。继续加大对基层体育场馆、社区运动空间的投入升级,鼓励企业、学校、社区开放体育资源,让“15分钟健身圈”覆盖更多人群,形成“全民共享”的运动生态。
其二,创新赛事内容与形式。为避免“千赛一面”,不妨深挖台州山海资源,如用好大陈岛的海洋资源开发海上项目、沙滩运动,用好临海、天台等山地资源开发大众徒步路线,将“浙东唐诗之路”融入马拉松赛事,让体育活动更具多样性、包容性和趣味性。
其三,完善民间赛事长效机制。政府及时出台政策鼓励“草根赛事”举办,企业可通过承办、运营、赞助、联名等方式参与,把文旅资源、专业能力和品牌效应充分融入赛事的全链条、各环节,推动“草根赛事”可持续发展。
EBET易博体育官方网站当体育回归人民,当每个平凡人都能在赛场上闪光,我们迎来的不仅是赛事经济的繁荣,更解锁了健康中国的基层“活力密码”。或许,这就是“草根赛事”给予时代的启示:让运动成为生活方式,让健康成为幸福底色。